S/N | 企業 | 產品 | 備注 |
---|---|---|---|
1 | Monica | Manus | 通用Agent |
2 | 字節跳動 | Coze Space | 協作辦公 |
3 | 百度智能云 | 客悅·ONE | 智能客服 |
4 | 360集團 | 納米AI搜索 | 超級搜索 |
5 | 智譜AI | AutoGLM沉思 | 深度研究 |
6 | 釘釘 | 釘釘AI | 智能辦公&企業智能體 |
7 | 金山辦公 | Copilot Pro | 自動化辦公 |
8 | Marketingforce邁富時 | AI-Agentforce | 營銷銷售智能體 |
9 | 網易伏羲 | 游戲Copilot | 語音AI隊友 |
10 | 面壁智能 | ChatDev | AI編程 |
11 | 語靈科技 | Dify.AI | 智能體開發 |
12 | 神州數碼 | 神州問學 | 企業服務 |
13 | 螞蟻數科 | Agentar | 金融智能體開發 |
14 | 藍凌軟件 | 藍博士LanBots.AI | AI協同中臺 |
15 | 猿輔導 | 猿編程AI-Agent | 智能編程學習助手 |
16 | 況客科技 | 況客Agent | 基金投研投顧 |
17 | 聯影智能 | 核醫學智能體 | 影像自動報告 |
18 | 途牛 | AI助手小牛 | 旅游攻略 |
19 | 瀾碼科技 | AskXBOT | 企業智能體開發 |
20 | 聯匯科技 | Om AI | 行業級智能體 |
2025.05 DBC/CIW/CIS |
奇點已至
2025年5月13日,這場持續數月的全球AI Agent競逐迎來關鍵轉折——現象級產品Manus宣布向全球用戶開放注冊,正式解除邀請制封印,向全部C端用戶敞開智能體潘多拉魔盒。
此前其內測資格引發的瘋狂超乎想象,閑魚平臺流通的激活碼黑市叫價甚至沖破10萬大關,似乎所有人都在期待著這個由中國團隊Monica打造的“硅基員工”,能夠重新定義人機協作邊界。
與傳統AI工具“你說我做”的被動模式不同,Manus展現出了出色的自主性。在接到用戶指令后,Manus可以直接操作電腦完成一系列報告撰寫、表格制作等工作,并在最后導出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。其應用場景涵蓋篩選簡歷、股票分析、旅行規劃、教育內容創建、財務報告分析等多個領域。
Manus的開放注冊不僅是一次產品策略調整,更是AI智能體領域競爭格局的重要轉折點。隨著全球AI應用進入“智能體戰爭”階段,Agent這一潛在的“超級入口”正在被眾多企業爭相競逐。
Anthropic去年底發布的 MCP(Model Context Protocol,模型上下文協議)推動了Agent資源、工具生態快速發展,谷歌近期發布的智能體通信A2A(Agent-to-Agent)協議目標是讓AI Agent實現互聯互通,OpenAI的Deep Research、字節跳動的Coze Space……科技巨頭們正以碾壓式迭代速度收編戰場。類似Manus這樣獨立開發廠商的突圍或許昭示著最后的機會窗口,要么快速在一段時間內建立生態壁壘,要么淪為巨頭生態的插件模塊。
爆發可期
未來五年,中國AI Agent市場或將迎來指數級增長,2028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3.3萬億元,企業滲透率從不足5%躍升至25%,技術驅動與場景創新將成為核心增長引擎。
技術層面,AI Agent正朝著輕量化與多模態方向發展。在輕量化領域,通過知識蒸餾和量化壓縮等方式,AI Agent正逐步擺脫對大型模型的過度依賴,轉向更靈活、低功耗的技術架構,在擺脫云端依賴的同時,可在工業設備、可穿戴終端等場景實現“端側智能”,響應速度提升至毫秒級。這種變革不僅降低能耗成本,更將催生諸如實時翻譯眼鏡、自主巡檢機器人等顛覆性產品。
多模態發展則讓AI Agent突破單一數據維度的局限,同時解析文本、圖像、視頻等多類型數據,例如在醫療領域,AI Agent可通過分析患者病史與影像數據,輔助醫生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。
應用場景的擴展將突破現有邊界。除傳統優勢領域外,AI Agent將深度滲透環保、農業等新興行業。例如,基于環境傳感器的實時數據,AI Agent可動態優化城市垃圾處理路線。同時,C端市場潛力加速釋放,預計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00%,智能家居助手、個性化教育陪練等產品將重塑消費者日常生活。
生態系統的構建將成為競爭焦點。頭部企業正通過開放開發平臺、建立技術標準等方式整合產業鏈,例如百度智能云、字節跳動等服務商推出的低代碼AI Agent構建工具,使中小企業開發周期從數個月縮短至數周 。另一方面,合規性要求趨嚴將倒逼行業規范化,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》等政策推動數據脫敏、倫理審查成為技術落地的必選項。
結語
中國AI Agent行業正處于從“工具替代”向“價值創造”轉型的關鍵階段。盡管面臨技術成熟度、算力瓶頸等挑戰,但在市場需求、政策支持與技術創新的三重驅動下,該領域有望在未來十年內成長為數字經濟的新支柱。企業需把握輕量化、多模態、生態協同的戰略方向,同時構建隱私保護與倫理治理的雙重護城河,方能在新一輪產業競爭中占據制高點。
(文/米欄)
e-Mail:lab@enet16.com